现代分离分析研究所由韩得满教授领衔组建,现有教授4位,副教授2位,讲师5位,实验员1位和硕士研究生数名。团队聚焦前沿分离分析和环境能源领域,致力于发展高效的分离新技术,建立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分析新方法,开发高性能功能纳米材料及在环境能源领域应用。主要围绕生物分离分析、环境监测与治理、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核心需求,重点开展有机光电化学晶体管传感、荧光传感、高效色谱、光催化、分子筛及多孔骨架功能纳米材料开发等方向的基础研究及转化应用。
韩得满,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151人才、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全省中枢神经系统新药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省高端医药全链智造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浙江省制药化工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新型研发机构-台州市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长三角医药大健康产教融合联盟负责人。主持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省重点研发择优委托项目等10余项。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Chemical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2件、英国、日本发明专利各1件。曾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一等奖等奖项。
任世斌,南京大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台州学院“135攀登计划”人才。主要从事为有机配体/单体设计合成功能性MOF/COF材料设计、开发及其在储能、光电催化等领域应用。主持国家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在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 Appl. Catal. B Environ., Chem. Eng. J, J. Mater. Chem. A,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获得国家分析测试协会二等奖、台州市自然科学奖及台州学院优秀教学奖。
张思奇,教授,东北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和台州市中心医院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入选台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主要从事纳米孔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反应机理、生物学功能等研究。研究聚焦重要生命物质检测中存在的高效分子识别及信号传导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围绕分子传感、计算和信号传导等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开发出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准确性、低成本和简单快速的分析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公益应用技术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2项,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项目1项,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已连续在Analytical Chemistr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Nanoscale,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知名刊物发表系列性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3项。
厉凯彬,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青年优秀人才。主要从事生物活性新型荧光探针分子结构设计、合成方法、反应机理、生物学功能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博士后项目1项,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企业横向项目多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3项,浙江省新苗项目1项。已连续在Chemical Science、Chem. Commun.、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Analyst、Dyes and Pigments、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Talanta等知名刊物发表系列性学术论文2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施伟,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担任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微生物制药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课程的教学。研究方向:生物分离,层析技术开发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探索项目和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各1项,在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发表SCI论文十余篇,获台州学院校优秀班主任、台州学院优秀共产党称号,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
陈逢灶,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台州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博士后,硕士生导师,浙江省青年科协委员,台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人才。主要从事基于有机光电化学晶体管传感、荧光传感的生物分析及环境监测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1项,成果转化到账8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8篇)、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Small等期刊上发表系SCI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曾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技奖二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陈宇祥,讲师,北京科技大学博士,苏州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卟啉酞菁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探索其在稀土离子单分子磁体中的应用,以及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的构筑,聚焦其在光催化绿色能源转换中的作用,涉及水分解和CO₂还原等领域。研究过程中,注重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研究,结合光谱、电化学及理论计算等多种手段,揭示关键分子结构对目标性能的影响机制。致力于推动分子功能材料在磁存储、太阳能利用及碳资源循环等领域的应用,为新能源与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Inorganic Chemistry、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
李威,讲师,南开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多孔材料的制备、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反应机理等研究。研究方向围绕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及在环境中污染物的检测和分离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开发出简单快速、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分析方法。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已在Analytical Chemistr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知名刊物发表系列性学术论文10余篇。
陈磊,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苏州大学和富岭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主要从事有机多孔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储能机制等研究。围绕有机电极材料导电性和稳定性等关键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开发出高性能的碱金属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1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anoscal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Electrochimica Acta等知名刊物发表系列性学术论文10余篇。
陈梦阳,讲师,吉林大学博士,湖南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多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电、热催化应用研究。涉及分子筛材料的改性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定向组装,围绕光催化产氢,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和热催化氮氧化物还原等能源环境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同)身份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cal Science,Nano Research等知名刊物发表系列性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授权2项。
高原,讲师,福州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光电化学、荧光传感及光催化污染物降解材料的设计合成、机理研究及功能应用。在光电化学生物传感方向,探索新型识别元件及传感机制,开发高灵敏度检测平台,实现痕量生物标志物的精准分析;在荧光传感方向,基于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构建实时监测体系,实现复杂环境中目标污染物的快速识别与定量检测;在光催化降解领域,通过能带工程与界面调控策略,设计高效可见光驱动催化剂,实现抗生素污染物的高效矿化与降解。以第一作者在Analytical Chemistr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4篇,热点论文2篇。
沈茂,实验师,南京工业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分析研究。主持浙江省公益分析测试项目1项,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已连续在Talanta,Analytica Chimica Acta,Microchemical Journal,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等刊物发表系列性学术论文10余篇。